漫步台湾(上):历史在城,烟火在人
记录台湾八日游: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嘉义
楔子
飞机降落在台北的那个午后,窗外的云层像一层层缓缓拉开的幕布,逐渐展现出岛屿的轮廓。有些熟悉的城市气息混合着陌生的热浪扑面而来,街道的招牌、巷口的早餐店、人群的谈笑声,像一首开篇的序曲,为旅程缓缓奏起。 这趟台湾自北向南的旅行,我并没有预设太多目的,只是想让脚步去丈量,从书店与夜市,到古城与港湾,看看台湾在日常中如何安静而生动地展开。
台北故宫
在台北的第一天,我选择把脚步放在故宫博物院。从下车开始,第一眼迎接我的,并不是殿堂里的文物,而是正门前那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六根汉白玉立柱并肩而立,承托起层层绿色琉璃瓦与金色匾额,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匾额上“天下为公”四字遒劲有力,据说是出自孙中山先生的手笔。 白石、绿瓦、黄脊、金字交织出一种庄重与典雅。牌坊之后,是收藏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宫殿;牌坊之前,是当下熙攘的台北街道。它像一扇门,隔开了尘世的喧嚣,只有当真正走进其中,才会感受到那份厚重。走过牌匾,大家都不再是普通的过客,而是被引入时间的长廊的见证者。
截至 2025 年夏天,台北故宫的馆藏数量已经达到将近七十万件。这个数字本身就让人望而生畏,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任谁都无法轻易涉足到底。 对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旅行者而言,自然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一一细数其中的脉络与来龙去脉。于是,这趟参观更像是一场随缘的相遇:在无数的珍宝之间,静静挑拣那些能让我驻足片刻、留下印象的文物。它们或许并非馆中最重要的镇馆之宝,却在当下的氛围中,与我产生了某种不期而遇的共鸣。
在硕大的一层展厅里,我停留在一件清代晚期的牙雕作品前。它的名字听上去并不动人,叫做“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但当我走近凝视时,才真正被它的复杂与精巧震住。 整件作品由四部分组成:上方是一条鰲鱼勾,下方悬着和合二仙,中间则是两层仕女与那颗雕琢精巧的象牙套球。最神妙的地方就在这颗套球本身——整块象牙被雕刻成十八层同心圆球,层层相套,却又可以活动自如。外层浮雕着山水、亭台与人物,细节繁复得令人难以想象;内层则是精致的镂空纹饰,像梦境般一环扣一环。 很难想象当年的匠人是如何在一块实心象牙上,凭借手中的刀具,一层层释放出这样玲珑剔透的天地。史书上称这种工艺为“仙工”,大概是因为当时的人也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技艺竟真的存在于人世间。
同样是在一楼展厅里,这只乾隆年间的“游鱼转心瓶”显得格外精致。远远看去,它是一只蓝地描金的瓶子,通体纹饰繁复而华丽,肩部点缀着四个小小的环耳,像是守护在瓶身的装饰。走近仔细端详,才发现真正的玄机藏在瓶腹之间。 这并不是一只普通的瓶,而是内外两层相套。外层的深蓝釉色,配以金彩的缠枝花纹,典雅而端庄;而内层,则施以浅青的湖水色,描绘着粉彩的水草与金鱼。透过外瓶镂空的开光细看,几尾红鱼、金鱼似乎正在水草间穿梭。轻轻转动瓶身,鱼儿便随之游动,仿佛眼前的小小湖泊真的活了过来。 这种设计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走马灯,只是这里的光影被替换成了湖水与游鱼,静止的陶瓷因匠人的巧思而生动鲜活。乾隆年间的工匠,不仅追求精工细作,更在器物中融入了一丝游玩的趣味,让人忍不住想在展柜前停留更久,看这些鱼群在瓷瓶里一圈圈地游过,就如同一段永不停止的流动时光。
在二楼的展厅里,起初经过这只青瓷温碗时,我并没有停留太久。它静静地放在展柜里,像一个普通的碗,素雅得甚至有些不起眼。相比那些更为著名的展品,它似乎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地方。于是我匆匆掠过,只在心里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象。直到后来,在展厅的文字介绍里,我才注意到这件器物的来历——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想到“汝窑”二字,我忍不住又折返回来,再一次站在它面前。 这只小小的温碗静静伫立。它呈莲花形,十瓣花口一圈绽开,仿佛凝固的水波,也像是一朵青莲在光影间缓缓舒展。器身薄而匀称,釉色温润如玉,青中泛着微微的蓝意,某些角度下甚至浮出一点粉色的柔光。细细凝视,可以看到表面布满了自然开裂的纹片,那些细碎的纹路,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和谐,更像是岁月在器物上的呼吸。 它原本可能只是宋人日常生活里的一件酒具,常与注壶成对出现。但时光流转,今日看来,却已超越了实用,成了一件被凝望、被赞叹的艺术。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只器皿,而是一首无声的诗,盛满了北宋的雅致与清凉。
在青瓷碗旁边,我还看到了一个让我忍不住微笑的器物——这是一件北宋定窑的白瓷婴儿枕。它并不是常见的瓷器形制,而是直接塑造成一个侧卧的小婴儿模样:圆润的脸颊,眯起的双眼,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正带着天真的笑意进入梦乡。 初看之下,它更像是一件可爱的雕像,直到仔细端详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件供人倚靠的瓷枕。背部平整光滑,正是用来安放头颅的地方。这样的设计让我忍不住暗暗称奇,宋人的巧思,竟能在日用器物中注入如此俏皮与温情。 瓷胎细润,釉色温和,泛着牙白的光泽。走近一点,还能看到衣纹与装饰的细刻,细腻而不失灵动。据说,这类婴儿枕在全世界仅存三件,而台北故宫收藏的这一件,不论是釉色还是工艺,都是其中最为出众的。这只枕头特别之处在于,如果你轻轻摇动,枕内会传来“叮叮”的声响,那是匠人在制作时留下的小机关,仿佛赋予了这件静止的瓷枕一丝活泼的灵魂。 我站在玻璃展柜前,脑海里隐约会浮现出一副画面:千年前的某个夜晚,有人把头枕在这只瓷婴儿的背上,在叮叮的清脆声中安然入梦。那一刻,器物和人,工艺与生活,仿佛在历史深处短暂地交汇。(穿越剧看多了的经典表现😂)
台北故宫最为人熟知的两件镇馆之宝,无疑是那颗玲珑剔透的“翠玉白菜”和栩栩如生的“肉形石”。但本次颇为遗憾的是,这次来访,它们都因外出展览而未能相见。少了这两件明星展品,最初心里难免生出一点失落。 不过,玉器展厅里的惊喜很快弥补了这种缺憾。在一排静静陈列的玉雕中,我的目光被一件名为“白玉锦荔枝”的作品吸引。乍看之下,它不过是一只雕工精美的玉制苦瓜,安静地伏在木座上;直到读到说明,我才知道“锦荔枝”正是古人对苦瓜的别称。 整块白玉被雕成三颗连蒂的苦瓜,瓜皮凹凸起伏,仿佛能在指尖触到那份粗糙;玉质却又洁白温润,泛着一层清凉的光泽,与苦瓜本身的清苦意味意外契合。叶脉、瓜蒂的线条流畅自然,像是真实的蔓藤被定格在玉石中。玉匠以玉写实,把日常的清苦化为温润的珍宝,让人看见生活与艺术在一瞬间的相逢。
笔者注:台北故宫的文物浩如烟海,任谁也难以在一次参观中尽览全貌。至于这些文物的意义与魅力,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正因如此,更希望你能亲自来感受这座宝库的气息,并在其中,遇见那两件最负盛名的典藏。
中正纪念堂
离开台北故宫后,我的脚步转向市区,下一站是中正纪念堂。从广场远远望去,纪念堂的白色主殿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庄严。七十米高的殿体立于广场尽头,正对着笔直的民主大道,四周围绕着戏剧院与音乐厅,广场异常开阔。从广场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里面放置的蒋中正的一座巨大纪念像。
拾级而上,进入大殿,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正中高坐的蒋中正铜像。雕像端坐在石制大椅上,双手扶扶手,神情庄重却带着一丝微笑,似乎正静静注视着来往的每一位参观者。铜像背后的墙壁上,分别镌刻着“民主”“科学”“伦理”三个大字,以及配套的阐释文字,仿佛为整个空间定下了基调。 此刻殿内安静,人们或仰头凝望,或轻声低语,步伐也不由自主放慢。偶尔会有整齐划一的仪队进出,换岗时脚步声在殿堂内回荡,带来一种仪式上的震撼感。相比广场的开阔与自由,这里更像是一个被历史凝固的瞬间,让人不得不直面那段属于台湾、也属于整个华语世界的复杂过往。
在一楼的展厅里,还陈设蒋介石生前的一些用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几辆气派的座驾。在灯光下,漆黑的凯达拉克车身依旧泛着冷冽的光泽,镀铬的格栅与大灯线条硬朗,昭示着那个年代的审美与权力的象征。
除了汽车,展柜里还陈列有日本投降书的影印件,以及与战后历史紧密相关的文件与实物。这些文物让人从宏大的叙事中抽离出来,转而触摸到更具体、更真实的片段。当这份文件近在咫尺、而非历史书上的黑白图片时,它们不再是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曾经与个人生活、与那个动荡时代息息相关的存在。 这里既是历史的展示,也是记忆的存档。无论是闪着光的座驾,还是泛黄的文件,都在默默提醒着后人,历史从来不仅仅存在于雕像之中,更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静静留下岁月痕迹。
结束了在中正纪念堂的参观,走出自由广场时阳光正烈。午后的人潮散在四周,我随意拐进附近的小巷,在一家名叫“金峰卤肉饭”的不起眼小店里点了一碗卤肉饭。
虽说是小店,但食客却颇多,在扫码点餐后等了相当一段时间卤肉饭才呈上饭桌。碗里白米饭粒粒分明,上面覆着酱色的卤肉,油亮却不腻,带着淡淡的八角与酱油香气。混着热气一起入口的瞬间,美味就将这一天走路的疲惫之感冲散了。
午饭之后,我随意在街头闲逛,在街角随手买了一杯由乌龙茶和绿茶混合制成的“快乐茶”。塑料杯里冰块叮当作响,甘甜的茶汤夹着青草香,随着茶水在舌尖漾开,烈日下的燥热也被驱散,整个人也跟着凉爽了下来。或许是日本住的太久了,此时的我更能体会到一点:旅行的美好常常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里,一碗饭、一杯茶,都可以让人感到心满意足。
台北101和日落
走出小巷,台北的街头依旧熙攘,车流与人声交织成一幅熟悉的都市图景。我们没有停留太久,脚步继续向前,下一站便是这座城市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台北101。 台北101,几乎是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从远处望去,它像一节节叠起的翠绿色竹节,高耸入云,是这座城市最醒目的天际线。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它承载了许多人对现代台北的第一印象。
走进大楼内部,却发现和国内的大型商场并没有太大区别:一层层名牌专柜、咖啡店与餐厅,灯光明亮,空调凉爽,来往的游客与市民混杂其中。若不是提前知道自己置身于101,单单从内部很难感受到这栋建筑的独特之处。
真正让人心动的,应该还是登上展望台的那一刻。高速电梯在短短几十秒里将人送至89层,窗外忽然开阔,整个台北尽收眼底。密集的街区、蜿蜒的道路、远处的群山,都在脚下铺展开来。风吹过高空,仿佛让人暂时跳脱日常,站在一个更宏大的角度去看这座城市。
由于天气炎热,我也无心再去他处,索性来到了高度508米的的101观景台直接等候日落。随着时间推移,落日一点点靠近山的那一端。窗外的城市先是被金色的光洒满,玻璃幕墙反射出耀眼的余晖;再往后,天边渐渐染上橘红与淡紫,远处的群山成了剪影,和城市的轮廓一起被镶嵌在晚霞之中。
观景台上,人群聚集在栏杆边,静静等待着天色的变化。有人举起相机,想捕捉夕阳的最后一抹光;有人只是安静凝望,目光随着天边的云层渐渐染上金色而变得柔和。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金属栏杆,映出一层温暖的光影,把人们的身影拉得悠长。高空的风吹过,带走了白日里的燥热,留下的是一种难得的宁静。
在这里俯瞰整座台北,白日里的喧嚣似乎在这一刻慢慢褪去,街道上的灯火逐次亮起,像是大地在接过天空的火焰。站在这里,来自各地的陌生旅人们共享一片天空,一同参与到这场只属于此刻的日落盛典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沉入了远方的天际,只留下一抹深红与紫蓝交织的余晖,安静地铺洒在台北的天幕上。城市的轮廓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点点亮起的灯光,像星星坠落人间。站在展望台的窗前,看着白日的喧嚣慢慢隐退,夜色即将登场,我心里浮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安宁——日落的美,不仅在于那一瞬的色彩,更在于让人感受到时间流转的静谧。
夜色完全降临之时,我们从台北101走出,顺势就在楼下找了一家鼎泰丰。或许是因为名气太大,店门口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来自各国的游客混杂其中,空气里弥漫着蒸笼升起的热气。
大约排了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了我。当第一笼小笼包端上桌时,我迫不及待地轻轻一咬,薄透的皮里流出滚烫的汤汁,鲜美立刻在口腔里蔓延开来。配上热茶与几道小菜,整个人都被这份熟悉的味道安抚了。 鼎泰丰作为很多人的“台湾必吃”选项,或许它的味道并没有想象中惊艳,但在这趟旅程的节奏里,它显得恰如其分,让我的疲惫逐渐消散。
台湾大学
台湾第二日,我们的目的地是台中。不过在前往台中之前,看着时间还有富裕,我们又选择到台湾大学来逛一逛。 作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声誉最高的学府之一,台大成立于1928年,前身是日治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它不仅是台湾的最高学府,也曾孕育出无数在学术、文化、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校园位于台北市中心,却有着难得的广阔空间,既保留了年代感的建筑,也融入了现代学术氛围。
走进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条被称为“椰林大道”的笔直道路。两侧高耸的椰子树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整齐而高耸,像一条绿色长廊,和道路尽头红砖色的主楼遥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庄重又开阔的气势。骑着单车的学生从身边掠过,三三两两的行人穿行在林荫间,让人感受到这座大学的生活气息。
再往里走,便能看见一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楼。灰色水泥立柱,简洁的线条,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树木枝叶在风中摇曳,与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站在这里,我忽然想起曾在书中看到的那些关于台大的历史描述,这里既是学术的殿堂,同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或许是树影摇曳得太过自在,我一时没有察觉天空已悄然变脸。天空忽然暗了下来,原本晴朗的蓝色瞬间被厚重的乌云覆盖。没过多久,瓢泼大雨便倾泻而下,椰林大道上被淋得湿漉漉,单车的车铃声和急促的脚步声混在雨点里,显得格外匆忙。
我们来不及多想,只能快步跑到校门口,正好看见了门口那家诚品书店,于是推门而进。虽然这突如其来的降雨拖延了我们去台中的计划,不过一边听着雨点不停拍打着窗子,一边书架间慢慢踱步,随手翻阅几本书,就像这场雨为我们按下了旅行的暂停键,倒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在暴雨逐渐变小之时,我们正好也挑了两本喜欢的书,然后走出诚品书店。空气里还带着下雨时特有的清新气息,街道上水迹斑驳,倒映着行人匆匆的身影。
看天气预报还有持续降雨,我们索性就近钻进一条小巷子,寻到了一家评分不错的火锅店来吃午餐。 也许是太饿了,看着热气腾腾的汤底在桌上咕嘟翻滚,牛羊肉片一盘盘码得齐整,海鲜在冰盘里泛着晶亮的光泽,让人很有食欲。而雨后的微凉也让胃口格外好,我夹起一片肥牛在锅里涮上几秒,蘸上酱汁,入口时满是鲜香;大虾和扇贝在汤里渐渐变色,散发出浓郁的海味。 外面雨声还未停尽,屋里却被蒸汽与香气包裹,整个人都暖了起来。雨后的天气和火锅的热气,就像一场天作之合,让人觉得这一顿再合适不过。
饭后,我们提着伞奔向火车站,和冒雨赶来和我们汇合的台湾朋友碰了面。(感谢朋友送来的春水堂~!)短暂的寒暄和笑声过后,我们一同登上了开往台中的台铁列车。车厢里氤氲着雨后清新的气息,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渐退去,新的旅程也随之展开。
彩虹眷村
台中的第一站,我们在来到了著名的彩虹眷村。这里原本只是退役军人眷属的老旧聚落,后来因一位被称为“彩虹爷爷”的黄永阜爷爷,拿起画笔在墙壁、屋顶和地面上涂满色彩,才逐渐成为如今热闹的观光景点。五颜六色的涂鸦与童趣十足的图案,把一片普通的眷村,变成了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天地。
走进村子,就如同一下跌入了色彩的世界。地上画着旋转的花纹,墙壁上布满大眼睛的小动物与笑容古怪的人物,艳丽的色彩和天真浪漫的图案扑面而来。阳光下,红、黄、蓝、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空间。虽然这里的面积并不大,但在这些充满童真的笔触之间漫步,却让人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
彩虹眷村并非宏伟的建筑,也没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些画作背后是一位老人对生活的热情,以及那种“不让村子消失”的执着。想到这些,眼前的斑斓色彩便多了一份温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面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国游客的留言,或是愿望,或是祝福,或只是简短的签名。那些字迹与涂鸦交织在一起,仿佛把个人的心声留在了这个五彩的村落里,也让这里多了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如今,彩虹爷爷已在2024年初安详离世,但他的画作与精神却仍留在这里。彩虹眷村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创作,而是逐渐转变为市民共同创作、守护的空间。正如展板上写的那样,这是“一起找回画画的勇气”。在这里,每一个鲜艳的色块,都像是在诉说:生活纵然平凡,却始终可以被涂抹得明亮而温暖。
日月潭
从台中出发,开车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日月潭。其实在来之前,很多人就跟我说过这里是一座普通的湖泊,没有所以心理预期也不是太高。但因为它早早出现在小学课文里,几乎成了台湾的代名词,所以第一次来台湾,还是想亲眼看一看,也算是为这段旅程“打个卡”。 站在这座湖泊面前,看着湖面开阔而平静,远处的群山环绕,倒映在水中。午后的阳光在水面上闪动,泛起一层层细碎的波光。环湖的道路蜿蜒曲折,不时能看到骑行的人群,他们缓缓踩着单车,像是与湖水一同呼吸。这里没有过于惊艳的景色,却有一种安静的舒展,像一首舒缓的乐章,慢慢铺开。
在日月潭南岸旁边,还有建有一座向山行政暨游客中心。远远望去,这座建筑宛如融入山水之间的巨大灰色曲线,低伏在草地和湖畔之间。它由日本建筑师团纪彦设计,以简洁的混凝土结构勾勒出宽阔的弧面,像是大地伸展出的怀抱,将游客引入其中。 走近时,整片草坪在阳光下铺展开来,几何线条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灰白色的墙面在天空与湖光的映衬下,显得沉静而有力量。穿过拱形的通道,能直接望见湖面的光影,建筑仿佛成为了人与日月潭之间的一扇窗口。 这里不仅是游客休憩的驿站,也是整个日月潭风景区的展示与服务中心。大厅内设有展览空间,介绍湖区的生态与人文;而在户外,长长的步道与平台将视野完全打开,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在这里,我特意从背包里拿出了护照,拿着上面印着日月潭的图案的那一页,对着眼前的湖水拍了一张合影。那一刻,有种奇妙的重叠感:纸上的风景和眼前的实景融为一体,从课本到护照,再到真实的湖水,像是把童年的记忆与当下的旅程连在了一起。
高美湿地
离开日月潭后,我们驱车前往台中著名的高美湿地。这里位于大甲溪出海口南侧,以广阔的潮间带和栖息的候鸟闻名,是台湾少有的天然湿地生态区。湿地前方一排高耸的风车是最醒目的地标,巨大的叶片在海风里缓缓旋转,与天空和海面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象。
原本期待着能看到传说中的“天空之镜”般的落日景观,可惜这一天云层很厚,太阳只在云隙间勉强透出一丝微光。虽然没有霞光万丈的辉煌,也没有拥挤的人群,但却多了一份宁静的氛围。天空呈现出蓝灰色的层次,湿地上的水面反射着风车的身影,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地呼吸。
我望向远处,看着人们正在踏着木栈道走向湿地深处,孩子们在浅滩里追逐小螃蟹和弹涂鱼,零零散散的游客们举着相机拍下这一刻的独特风景。即便少了绚烂的夕阳,高美湿地依旧展现出它的魅力——那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平静时刻。 我静静地站在湿地边缘,看着日头慢慢下降,看着风车在风中旋转,这或许是旅行的另一种意义:未必总能遇见最完美的景色,但总能收获独一无二的瞬间。
逢甲夜市
从高美湿地离开时,天色已然暗下。虽然没能等来最美的夕阳,但紧接着的行程,却是另一种热闹的风景——我们来到了台中最有名的逢甲夜市。 逢甲夜市依托逢甲大学而兴起,是台湾规模最大的观光夜市之一。上百家摊贩沿街而设,从小吃摊到流行服饰店,从特色饮料到游戏摊位,应有尽有。夜市不仅是游客的必到之地,也是许多台中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城市最真实的烟火气。
走进夜市,灯光把整条街道照得明亮,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烤肉、炸鸡、章鱼小丸子和珍珠奶茶的香气。人潮在巷子里涌动,几乎每隔几步,就会遇到一家让人忍不住驻足的小吃摊。 我们索性从头吃到尾:先来一份酥脆多汁的盐酥鸡,再喝上一杯冰凉的水果茶解渴;接着是臭豆腐和大肠包小肠,香气扑鼻,滋味浓烈。一路吃下来,每一样都各有特色,仿佛在用味觉丈量这座城市的夜晚。
就这样一路吃一路走,灯火与人潮裹挟着我们往前推,直到夜市的尽头,才忽然意识到肚子早已被填得满满当当。喧闹仍在继续,而我们的脚步却慢慢停了下来。 在街口,我们与台湾朋友挥手告别。短短的相聚,因这热闹的夜市而变得格外生动,也因此显得更难舍。心里有些惆怅,却又存着一份淡淡的期待。好在朋友常常会来东京,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在另一座城市的街头再度碰面。
余韵
短暂的相聚终要告一段落,而旅程却仍在继续。从台北的庄严纪念堂,到彩虹眷村的斑斓色彩,再到日月潭与高美湿地的宁静湖光与海风,这一路既有课本里的熟悉,也有烟火人间里的惊喜。 然而,台湾漫步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旅程,我们一路向南,去到古韵悠长的台南、热情洋溢的高雄,甚至还驶向了云雾缭绕的阿里山。那里的风景远比想象中更复杂:有突如其来的暴雨,有浓雾笼罩下若隐若现的山影,也有更多未曾预料的片段。 这段旅程究竟会如何展开?也许答案就在漫步台湾的下篇之中。敬请期待《漫步台湾(下):古意在南,云雾在山》。
版权说明©️
更多内容
如有问题或者想法,欢迎在文章下评论留言,我将尽快回复你。台湾之旅已经告一段落,但我的日本旅途仍在继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浮录」,我会在那里分享我的更多旅游随笔、在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