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生录09:睡魔花灯列阵,穿越夏夜青森

青森、岩手、秋田五日游

写在前面

夏日的东北,总有一种令人心生向往的热烈。白天的青森街头安静而平和,到了夜晚却仿佛被点燃——巨大的睡魔花灯在鼓声与笛声中缓缓前行,光影在夜色里流动,观众的欢呼和呐喊交织成海。那一刻,你会忘记时间,只沉浸在这场专属夏天的狂欢之中。此次旅程,我循着夏日的节奏一路前行,想要记录的不只是睡魔祭的氛围,同时也想进一步探索日本东北在不同时节与地域里展现出的独特面貌。

青森睡魔祭

青森睡魔祭(ねぶた祭り)是青森市每年夏季最具代表性的盛事,在日本全国的祭典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说到睡魔祭,就不得不提到祭典的主角——“睡魔”,这其实是一种体型庞大的人形花灯,宽度最多可达10米,由木质骨架和和纸制作,再由匠人用手工绘制出色彩浓烈的图案。其题材多取自中国战国时代的武将形象、历史故事、歌舞伎场景等,形态生动、色彩艳丽,在夜色中格外震撼。 如今,青森睡魔祭已成为日本夏季最具代表性的灯火盛典之一,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青森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与热情的体现。

睡魔祭作为青森每年盛大的活动,会一连举办多日。我们特意选在倒数第二天入场观看。因为这一天,不仅能看到数量最多的睡魔花灯齐聚街头,还可以一睹到今年各类获奖作品的风采。紧接着,最后一天还有盛大的海上花火大会作为压轴——这样连续两天,既没有错过祭典的最热闹时刻,又能收下夏夜最绚烂的烟火,可谓两全其美。(至少当时是这么幻想的)

观看睡魔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官方网站订票,这样就可以在会场获得一个指定座位;还有一种就是活动当天直接在街边驻足观看即可,无需付费。由于我们是临时决定前往观看的,因此没得选择,在当日抵达青森后,在国道 7 号的拐角处提前占好位置,等待睡魔祭的开始。

每一座花灯都是一个独立的队伍,需要依次登场巡游。在队伍之前,总会有一名引领者走在最前方,用旗帜与手势指挥队伍前进的节奏。而紧随其后的,是整齐排列的鼓队——硕大的太鼓在灯光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鼓手们身着统一服装,神情专注,双手高举鼓槌,随着有力的节奏敲击出低沉而激昂的鼓声。这鼓点不仅为了队伍注入动力,同时也点燃了街道两旁观众的情绪,大家跟着鼓声一起欢呼、舞动,气氛十分热烈,让在场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祭典的热度与律动。

由于天气预报显示当晚会有大雨,而睡魔花灯大多由和纸制成,遇水容易受损,因此本日出展的花灯几乎都提前套上了透明塑料布进行防护。虽说天气原因让原本精致的灯面隔了一层朦胧的薄纱,是本次睡魔祭的一点小小遗憾,但当巨大的花灯车向你缓缓驶来时,那股震撼依旧扑面而来——光影透过塑料布依然明亮,色彩在夜色中闪动,伴着鼓点与人声涌入耳中,让人很难移开视线。

图上的花灯是日本著名快递公司的“黑猫运输”冠名、北村隆先生创作的花灯“鬼童丸”,最终取得了名为“知事赏”的奖项。该作品取材自日本传说——鬼童丸是酒吞童子的孩子,后来向天狗堂习得妖术。相传他在市野原埋伏源赖光,为迷惑敌人,将放养的牛杀死并剥下牛皮披在身上。然而赖光早已识破,命渡边纲用弓箭射穿牛皮。牛皮之下的鬼童丸现身,身边伴随飞鸟妖术,挥刀直扑赖光而去。 花灯以巨大的红牛为视觉核心,双眼锐利,神情狰狞,两侧的武者怒目圆睁,肌肉与衣饰的线条在光影下格外立体。蓝色妖火在他们周身盘旋,与前方振翅欲飞的白蓝相间的鸟群相呼应,构成极具动感的画面。 当这座硕大的花灯来到观众面前,灯体的尺寸与细节都会带来一种压迫感,仿佛下一秒就会冲破舞台扑向观众。那份源自传说的妖气与杀气,通过纸与光的结合被放大到极致,也让人理解为何它能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知事赏的殊荣。

天公不作美,就像天气预报说的那样,在睡魔祭举行到一半的时候暴雨突然倾盆而下。然而,雨水并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反而让整个祭典的气氛更加炽烈。花灯队伍在雨幕中依旧稳稳前行,灯光透过防雨的塑料布折射出朦胧的光晕,像是被雨水擦亮了一般。 走在最前方的“气氛组”依旧高举旗帜、握着话筒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口号,水珠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与汗水混在一起,看不出是雨还是挥洒的汗水。人群的应和声在鼓点间此起彼伏,雨点敲打在伞面和地面上,与太鼓的低沉节奏似乎混成了一曲夏夜狂想。

就在雨势渐大的时候,JR东日本冠名的的花灯“入雲龍 風を呼ぶ”缓缓驶入视野。这座荣获了本届睡魔祭市长赏的花灯,主题是大家熟悉的《水浒传》,它将“入云龙”公孙胜的传奇重现于夜色之中——挥剑而立,金色双翼的应龙伴于身侧,口吐烈焰,呼风唤雨,仿佛要将整条街道卷入风暴。 这座硕大的花灯在暴雨之中迎面而来,雨水顺着透明的防护布滑落,灯光透过雨幕与水珠折射出晃动的光辉,反而让应龙的鳞片与羽翼闪烁得更加逼真。鼓声在雨中低沉而有力,队伍的号子和观众的呼喊此起彼伏,风、雨、光、声全都混在一起,一时间让人恍惚,雨水、灯光、人群,与花灯中公孙胜“破风而行”的姿态交织成一种震撼的现场感。

随着暴雨持续倾泻,原本热闹沸腾的会场也渐渐安静下来。街边的观众一批批撑伞离去,只留下稀疏的人影与湿滑的路面。不过在巡游的末尾的花灯还在前行,花灯在雨幕中摇曳,仍在坚持完成它们的使命。 这花灯并不是什么轻盈的装饰品,而是由木架与铁制底盘支撑、重达数吨的庞然大物。推行它们的人双手紧握横杆,雨水顺着额头滑落,有人咬紧牙关,还有人全身前倾用力,脚步在湿滑的地面上艰难而稳健。即便观众已不多,队伍里的人还是卖力地挥旗、敲鼓,高声呼喊着,花灯也努力地摆出各种姿态,与沿途留下的观众互动。

当最后一盏花灯驶出视线,夜色与雨声重新占据了整条街道。水洼里映着零散的灯影,就如同祭典的余韵悄悄散去。我收起相机,回望空荡的看台和湿漉漉的道路,心中百感交集。 在这个雨夜,不仅让我记住了睡魔祭的绚丽花灯与激昂的鼓声,更记住了那些在风雨中依然全情投入的人们。虽然祭典已经落下帷幕,但属于这个夏天的热烈与温度,仍会在大家的记忆中闪光很久。

浅虫水族馆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我都逛过很多水族馆。去的越多,越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水族馆的“套路”都是一致的:固定的海洋生物展示区、常见的企鹅和海豹、定点的表演场,几乎只是换了个地点与布景,因此后来已经对这类场所祛魅了。但是看着谷歌地图上4000人评价的 4.3 分的浅虫水族馆,我还是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秉承着“来都来了”的原则,买票入场了。

在入场以后,我还是比较失望的,整体布局与我印象中的水族馆并无太大差别。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那大概就是在各种海洋生物展区中,额外加入了不少与渔业和海洋生态相关的展示内容,比如重现了日本最大养殖扇贝产地陆奥湾的隧道水槽,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近海渔业的作业方式、环保可降解的捕捞工具,以及青森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这些内容基本都是科普向的,虽然没啥惊艳,但的确让我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能多停下脚步看一看、读一读。

继续前进,会看到更多的海洋生物。我发现水族馆在展陈方式上非常喜欢运用“造景”手法来展示水生生物。比如在展示硬骨舌鱼等大型古老鱼类时,馆方会在鱼缸背景中布置一个仿佛“侏罗纪公园”的场景——巨大的恐龙化石骨架横卧其间,周围点缀着蕨类与远古风貌的植被。这样的设计,让鱼类与背景融为一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赏的沉浸感,让人在看鱼的同时,脑中自然浮现它们在溪流中游弋的画面。(但似乎也不是什么亮点)

此外,馆内还设有一片单独的互动区域(日本很多海洋馆都设有),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这里显然更适合带着孩子的家庭——几个低矮的触摸池里,安静地爬着螃蟹、附着着各种贝类,还有带着细刺的海胆。 这正如水族馆所倡导的那样:“感受、连接、思考生命”,工作人员会耐心地指导如何用手去触碰,既能避免伤到动物,也可以让孩子们安全地感受它们的触感和温度。

而在场馆的另一侧,同样少不了几乎每个水族馆都会有的海豚表演。伴随着音乐与解说,海豚在训练员的指令下跃起、旋转、击水,赢得阵阵掌声和惊呼。不可否认,这样的表演确实能让假日带着孩子来游玩的人群感到愉悦,也可以为许多游客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然而,当等到参观结束、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我又想起水族馆所倡导的“感受、连接、思考生命”这句话,不免生出另一层疑问——我们所认为的亲近与互动,对于这些原本属于辽阔海洋的生物来说,真的是一种善意和公平的存在吗?也许,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明确的正确答案。娱乐与教育、保护与自由,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用单一的立场去界定。

种差海岸

提到夏天,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是一望无际、拍打着礁石的海浪,还是顺着山坡蜿蜒而下的绿草地,又或者是头顶湛蓝天空下随风漂浮的白云? 在告别海洋馆之后,我们来到了种差海岸,这里是一个可以满足你夏天所有幻想的地方。这片海岸位于青森的八户市,是一个游客较少踏足的地方。

这里不像睡魔祭、或者是知名景点那样人潮汹涌,反而多了一份静谧与自在。你可以沿着海岸线的步道尽情散步,任由脚步随着曲折的道路起伏延展:一边是延展至天际的草坪,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绿色;另一边则是波涛与岩石交织出的壮阔画卷,海风夹带着咸味扑面而来。

当然,你也可以随意在沿途找一把木椅坐下。椅子背后是无边的绿草,面前是辽阔的大海。风吹过来,带着一点咸味和凉意,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此时不需要做什么,只要静静地看着海浪起伏、云影流转,就能感受到夏天特有的悠然与宽广。

偶尔抬头,天空开阔到仿佛没有边际,白云被风轻轻推动,缓慢地在天空中自由地变换着形状。这样的景色,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只想在这片天地里,静静享受属于夏天的辽阔与自由。(顺便说一下我在这里的草坪躺了1个多小时😂)

当然,沿海自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车窗摇下,海风呼啸着涌入车内,带来咸湿却清爽的气息。公路紧贴着海岸线蜿蜒伸展,一边是层层涌动的浪花,一边是绿草如毯的丘陵,风景在眼前不断展开,像一卷缓缓展开的夏日长轴。偶尔拐过一个弯,视野会豁然开朗,辽阔的大海与天空连成一体,蓝得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

在这样的道路上驾驶,同样不必急着赶路,也无需特别设定目的地。你可以随时在路边停下,喝一杯当地的咖啡、亦或是吃一个冰淇淋(这里的抹茶冰淇淋超好吃),然后把车停在观景台或草地边,走下去吹风、拍拍照,甚至只是安静地站着听海浪声。种差海岸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以喧嚣取胜,而是用最纯粹的自然风景,让你在自驾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自由和放松。

在日本动漫中,我们常看到某座城镇似乎在云端,既静谧又带着一点梦幻感。而八户,这座位于青森县东南部的中核城市,恰恰有着这种既真实又略微超现实的气质。它被台地环绕,面朝辽阔太平洋,海岸线和天空之间总让人觉得自己像悬浮在一片广袤的云海之上 。

三沢航空科学馆

在告别八户海岸后,我们又来到了三泽航空科学馆。这里算是青森县最具代表性的科普设施之一,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航空航天的魅力。这里不仅展示了与三泽渊源深厚的航空史,比如世界首次横跨太平洋无着陆飞行的“Miss Veedol 号”,还有国产客机 YS-11、HondaJet 技术验证机等实机展品,让人能近距离感受到飞行器的魅力。

这个场馆分为户外(三沢市大空ひろば)和室内展区,户外作为开放式的公园部分,停放着多架真实飞机。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触摸,还能进入机舱内部参观,亲身感受驾驶舱的氛围。这里完全开放拍照,和巨大的机身合影,往往比枯燥乏味的远距离观看更让人兴奋。

由于天气炎热,我们很快就进入到了室内部分。场馆虽然不大,但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真实飞机与航天相关展品,也能通过互动装置体验飞行原理、宇宙探索等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便是占据一个展厅、图中的 “Miss Veedol 号”(ミス・ビードル号)。 1931 年,美国飞行员克莱德·庞德(Clyde Pangborn)与休·赫恩顿(Hugh Herndon Jr.)正是从三泽起飞,驾驶这架 Miss Veedol 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横跨太平洋的无着陆飞行,耗时 41 小时,最终抵达美国华盛顿州东温纳奇。这一壮举让三泽在国际航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馆内展示的 Miss Veedol 号复制机,是按原机比例复原。当你走到它面前,应该会惊讶于机身的简陋与狭小,很难想象在当年,有这样一架飞机竟能跨越浩瀚的太平洋抵达美国。

除了 Miss Veedol 号之外,馆内还展出了本田的——HondaJet POC(Proof of Concept)。这架飞机是本田研发的首架原型机,2003 年首次试飞成功,证明了 HondaJet 的性能与可行性,也为后续量产机型HA-420(就是号称最便宜的私人飞机)奠定了基础。

对于带小朋友的家庭来说,这里还专门设置了科学实验工坊和各类手作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小型滑翔机、火箭模型,或者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玩中学、学中乐”的乐趣。 我认为比较有趣的是馆内的体验项目 “空中飞行”(大空を飛ぼう)。参加的人会佩戴好安全带和头盔,被工作人员固定在滑轨装置上,从近 10 米的高处缓缓滑行而下,俯视整个展馆的飞机展品。

在二楼的未来展望区域,还能看到一架外形流畅的白色飞机模型——这是 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研究的次世代超音速客机的构想模型。它的机身修长,机鼻尖锐,整体线条极富速度感。不同于传统民航机,这类超音速飞机旨在突破声速,缩短远距离航程时间。例如东京到纽约的航程,未来有望从十几个小时压缩至数小时。 站在这些模型和远大理想前,确实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未来感。尽管日本的航天技术目前看来比较一般,但这些展厅的设计与展示,或许可以成为孩子们心中一颗探索太空与未来科技的种子。未来很多时候也正是从幻想中一步步成真,谁又能断言这样的超音速客机在未来不会真的飞上蓝天呢? 对于科学馆来说,从 1931 年 Miss Veedol 号那样的小型木质机体,到本田 HondaJet 的创新设计,再到如今 JAXA 规划的超音速客机,三泽航空科学馆把一百年间的航空发展脉络浓缩在一个空间里。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此交织,让人既能回顾过去的壮举,也能想象下一代人乘坐超音速客机穿越天空的场景。

海上花火

作为睡魔祭的最后一日,即便在白天也有花车游行;而到了夜晚,睡魔花灯会登上港口的船舶,与满天花火一同为祭典画下最终的谢幕。 原本我们也打算前往港口,但由于道路规制,加之本日的行程紧凑,只能选择在离海岸稍远的位置观看。虽然起初还是有些遗憾,感觉距离远会错过气氛,但没想到的是在这里反而发现了另一番乐趣。很多当地居民同样选择了在这种不算热门的观赏点驻足,人数不多,氛围却格外轻松自在。 由于距离较远,花火拍照确实更有难度,但也正因人少,没有拥挤与喧嚣,能静静地抬头看烟花在夜空中次第绽放。那一刻,耳边少了吵杂的喧嚷,多了几分夏夜独有的宁静与惬意。对我而言,这反倒成为这场祭典意料之外的美好收尾。

佛浦

次日,我们离开了热闹的祭典与小城,一路向北,行车两个小时后来到了人烟罕至的下北半岛西部,去探访传说中的秘境——佛浦(仏ヶ浦)。 拜访佛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车到悬崖附近的观景台欣赏、顺着悬崖边的步梯观光;一种是乘坐码头的观光船浏览。据说佛浦沿岸分布着无数断崖与奇石,只有在海上仰望时,才能体会到那份压倒性的震撼;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出发前便提前预约了观光船的座位。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当日的天气是阵雨,海风较大,船也比较颠簸。我们没看能到清澈的海水,透过满是雨水的窗户,倒也是可以看到沿途上各式各样的奇形巨岩,就像是大自然随意却又精妙的雕刻。

经过20分钟左右的航行,我们抵达了一处浅滩。在这里,可以下船近距离感受巨岩群带来的视觉冲击:眼前的景色仿佛突然被放大了数倍——那些原本远远望去像剪影般的巨岩,此刻已近在咫尺。

听船长介绍说,“佛浦”之名并非偶然。巨岩群犹如佛像般庄严地林立于海岸之上,让人自然联想到极乐净土。更有趣的是,这些奇岩被一一赋予了名字:“如来之首”、“五百罗汉”、“十三佛观音岩”、“极乐滨”……当你站在这些岩石旁边凝望时,那种环境下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大自然的力量,仿佛大地与神灵在这里合而为一。

在结束观光船的行程之后,天气似乎有转晴的倾向。我们看了下地图,秉承着经典“来都来了”的思想,觉得还是有必要在去佛浦展望台观望一番。虽然天气摇摆不定,但或许从高处俯瞰能看到另一种风貌。 驱车前往的途中,还发生了一件颇为奇妙的小插曲。山路蜿蜒安静,车窗外是茂密的林木,忽然前方公路上出现了几只野生猴子。它们并没有因为车辆的接近而惊慌逃窜,反倒显得十分自在,有的悠闲地蹲在路边,有的索性就站在路中央打量我们。

驱车继续前行,不多时便抵达了佛浦展望台。与海上仰望时那种“被巨岩压迫”的感受不同,站在高处俯瞰,那些在船上只能抬头看见局部的奇岩,现在更像是一幅完整铺开的画卷。 白灰色的巨岩群在海岸边林立,形状各异,像是一尊尊肃穆的佛像,静静守望着碧蓝的大海。浪潮拍打着岩石,溅起的白色浪花在阳光下闪烁,和岩壁的冷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安家洞

由于本次的行程比较随意,因此不但住宿都是当天预定,甚至景点都是临时决定的。因此在离开佛浦之后,我们一路南下进入岩手县,本打算去当地最具名气的景点“龙泉洞”,但在地图上查询时,却意外发现了旁边还有一处相对小众的景点——安家洞。

安家洞号称“日本最长的钟乳洞”,并且至今都没有人探索过钟乳洞的全貌。相比龙泉洞的热闹与游客如织,安家洞由于位置较为偏僻,因此几乎没有多少游客到访。正是这种偏门的景点,反倒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计划,决定直接去探访这片隐藏在岩泉町深山里的神秘洞窟。 循着山路来到入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简朴的售票处,外头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消毒液和几样杂物,看上去更像村口的小卖部而不是旅游景点。售票处是一对年长的夫妇,他们一边收票,一边贴心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定路线前进,随后还仔细确认我们佩戴好安全帽和手电筒,这才放行。

穿过狭窄的通道,眼前就是幽深漆黑的洞口,凉风从里面吹出来,带着潮湿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踏入地宫的那一刻,仿佛炎热的夏日一下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滴水的声响、凉气拂面的寒意,以及逐渐弥漫开的探险氛围。

深入洞穴没多久,就可以来到“校长哭泣之地”——传说这里真的有个校长哭泣过的故事。据说在昭和30年代左右,一位小学校的校长带着约五、六个学生进入安家洞游览。谁知当大家玩耍结束后走回到出口时,却发现只剩孩子们安全走出,而校长却不见了。全村出动消防队前往寻找,终于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蹲着泣不成声的校长。他大概是完全迷失方向,独自一人迷路太久,恐惧与无助交织而出才失声哭泣,悲伤至极。

顺着湿滑的石阶一路往洞窟深处走去,空气越来越冷,呼吸间仿佛带着薄雾。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岩壁时,钟乳石一根根垂挂下来,水滴从尖端缓慢滴落,声音在洞内回荡,像是心跳一样稳而有力。脚下的道路时而狭窄,需要弯腰低头才能通过,时而又突然开阔,仿佛进入一个天然的大厅。 在昏暗的手电筒灯光之下,那些因形状而被命名的奇石显得格外生动。钟乳石柱林立,或粗壮如石塔,或纤细似烛火,从洞顶垂下,与地面向上的石笋相连,形成一根根天然的“石柱”。 每片钟乳石柱都有自己的名字。在这片被称作“神殿”钟乳石柱中,灯光从下方打上去,钟乳石柱或粗壮如石塔,或纤细似烛火,从洞顶垂下,与地面向上的石笋相连,形成一根根天然的“石柱”。灯光从下方打上去,把这些灰白色的岩体映照得格外立体,好像真的置身在一座庄严肃穆的殿堂之中。

越往深处走,越能感受到这里宛如一座天然的迷宫。光影交错中,钟乳石像是古老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千万年,见证着大地的变迁。 洞穴的尽头是迷宫一般的探险洞,由于距离较长且里面地形复杂,因此只有事前预约的人才可以在向导的带领下进入。但即便只是对外开放的区段,短短 500 米的探险,蜿蜒曲折,时而低头弯腰,时而仰望石壁,就像地心大探险一般,早已让我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鹤巢断崖

走出安家洞时,依旧能感受到洞内残留的凉意与湿润,仿佛身体还没完全回到地面世界。沿着三陆海岸继续向南,我们来到了田野畑村的鹤巢断崖(鵜の巣断崖)。如果说洞穴是大地深处的迷宫,那么这里就是大海边缘的屏风。

从停车场进入后,是一条松林环绕的步道,脚下铺着厚厚的木屑,走起来松软而安静。短短几百米的林道,氛围却极其悠然。 随着视野豁然开阔,眼前出现的是高达200米的巨大断崖,弓状的海岸线被海水侵蚀成一道道屏风般的地形,整齐地排列成几层,气势磅礴。脚下的海水呈现出深邃的海蓝,还映衬着一抹透亮的翡翠绿,白色浪花拍击岩岸,远望就像一幅层次分明的山水画。

鹤巢断崖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在断崖的中腹栖息着成群的海鸬鹚(ウミウ)。这里同时也是大型猛禽鱼鹰的筑巢地,不时能看到它们在空中盘旋,展翅与断崖的比例,反倒能让人更能感受到这片海岸的巨大尺度。

漫步松林间,在这里还能看到这里有一座文学碑,上面刻着吉村昭获得太宰治奖的作品《星への旅》中的节选。这部小说正是以鵜の巣断崖为灵感而写成的。静静伫立在四处无人林间(但有可能有熊😂),读着碑文,再抬头望那片巍峨的断崖,忽然觉得这片土地不仅属于自然,也属于文学与人类的精神世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海风也带上了一丝凉意。伴随着夕阳逐渐收敛的余晖,我们也结束了今日的行程。或许这就是东北旅行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地下还是海边,总有意想不到的风景等待邂逅。带着些许疲惫,也带着满足,我们驶向下一段未知的旅途。

男鹿半岛

在东北的最后一日,我们来到了位于秋田县的男鹿半岛。这片位于秋田县西北部、突入日本海的陆地,不仅境内巍峨的断崖、奇岩与原野令人着迷,更因节庆习俗——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剥鬼”而闻名全国 。 刚驶入男鹿半岛,最先迎接我们的,并不是什么美景,而是两座气势逼人的巨大雕像。一个面容狰狞、皮肤赤红,手握扫帚状的法器;另一个面色湛蓝,紧握木槌般的道具。蓬乱的发丝、怒睁的双眼、外加身上厚重的草衣,让他们的形象瞬间压迫感十足。 这便是男鹿半岛的象征——生剥鬼。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生剥鬼早已超越节日的范畴,成为整个半岛的标志。雕像屹立在道路旁,既像是在提醒旅人“你已进入男鹿”,也仿佛在昭告旅人们:这里是一片充满神话与传说的土地。

寒风山

离开男鹿半岛入口处那两座威严的生剥鬼雕像,继续沿着海岸线前行。驶入山脚下,一座被草原覆盖的山峰灰展现在眼前——这就是男鹿半岛的的寒风山。寒风山因其开阔的山顶和无障碍视野,也因山整体覆盖着柔软的草坪而成为“视界无阻的观景山”。只需顺着“寒风山パノラマライン”驱车而上,或者徒步沿山腰漫游,便能逐渐窥见360度的辽阔视野 。

山地本身是一座约355米高的复合型火山。三万多年前不断喷发的安山岩岩浆堆积而成,它的岩层被当地称为“男鹿石”,至今仍被用作护岸石材与墓碑等 。在“板场之台”地形,能看到岩流冷却后形成的“波纹状”与“堤坝状”地貌;此外,山中还点缀着诸如“鬼的隐藏里”“地震塚”“古玉之池传说”等与地质和村落历史相融合的地标 。

除了那一望无际的全景视野外,最让人感到有趣的莫过于天空中点点飞舞的滑翔伞。色彩鲜艳的伞翼在蓝天与绿地之间自由飘荡,为这片辽阔的草坡添上了几笔动感的色彩。 风在山顶呼啸而过,正是天然的“跑道”。我看着一名滑翔者从草坡上奔跑起飞,伞翼瞬间鼓满气流,将他轻轻托起,逐渐离开地面,随后整个身影在空中缓缓上升。那一刻,仿佛人真的拥有了羽翼一般,翱翔在天地之间。看来在这里,不只是单纯眺望大地与海洋,还可以把自己交付给风,去体验一把飞翔的自由。

哥斯拉岩

离开寒风山,我们继续沿着海岸线行驶,来到了男鹿半岛颇具人气的景点——哥斯拉岩。顾名思义,这里有一块奇岩,在特定角度远远望去,轮廓酷似张开巨口的哥斯拉,仿佛正面向日本海咆哮。海浪一波波拍打在它脚下,让这只石头怪兽更添几分生动。

岸边聚集着不少来此游玩的人,有的在岩石上拍照,有的在海边戏水,氛围轻松而热闹。就在这时,我的目光被一辆停在路边的车吸引——是我最喜欢的 Land Cruiser 70。粗犷的车身线条与海岸景色相得益彰,仿佛就是为这种地方而生的伙伴。对我来说,这一刻反倒比看到哥斯拉拍照打卡本身更让人欢喜。

在这里还想多提一句。走遍日本之后,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全国绝大多数景点都保持着令人惊叹的整洁,几乎有 95% 的地方都干净如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角落都完美无瑕。 在哥斯拉岩附近的海岸边(以及半岛上的其他一些海岸),依旧能看到被海浪冲上来的塑料瓶和漂浮垃圾,散落在岩石之间,多少打破了自然风景的纯净。也正因如此,更让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唯有我们共同守护,才能让这片土地真正长久地保持它的美丽。

入道崎

继续向北驱车,我们来到了男鹿半岛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入道崎。石碑上清晰写着“北纬40度之地”,这里正好位于北纬40度线上,也因此成为许多游客打卡留影的标志。

入道崎其实就是一片广阔的岬角草原,草地直直延伸到日本海的边缘。站在这里,视野被彻底打开,辽阔的海面与天际相连,偶尔还能看到白色的浪花在岩岸间激起。夏季的绿草在海风吹拂下轻轻摇曳,而到了秋季,整片草原会被染成金黄,与海的深蓝形成强烈对比。

除了自然风光,入道崎还有一座醒目的白黑相间的灯塔,静静伫立在海边,是这片海岸的象征。灯塔脚下有小径延伸,可以近距离感受海风的扑面与浪涛的震动。相比男鹿半岛其他地方的奇岩与断崖,入道崎更像是一种辽阔的宁静,让人心里不由自主慢下来。 在哥斯拉岩感受了奇石的趣味之后,再来到入道崎,看着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心境也随之转为开阔。这正是男鹿半岛的独特魅力——既有神话般的传说,也有最单纯的自然辽阔。

结尾

随着入道崎的海风渐渐把旅途的节奏推向尾声,我的这趟日本东北之旅也画上了句点。从青森街头灯火辉煌、鼓声震天的睡魔祭,到佛浦与安家洞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奇景,再到男鹿半岛的断崖、寒风山的全景与入道崎的辽阔海角,每一站都带来不同的惊喜。

这一路走来,有热烈的祭典、也有静谧的自然;有地底的幽暗、也有天空的辽阔。正是这些层层叠叠的对比,让东北之行充满了张力与色彩。或许它不像东京、大阪那样热闹便利,但正因如此,每一次临时的决定、每一次不期而遇的风景,都显得格外珍贵。

虽说旅途在此暂告段落,但日本浮生录的篇章仍会继续,那些灯火、海风与岩洞的清凉也仍会回荡在我的记忆之中。

写在最后

如果你希望获得一份系统性的日本旅游指南、亦或者正在计划一场深度日本旅行、希望用一份扎实、有温度的文字陪你走遍日本全境,欢迎订阅我的付费专栏《日本全境漫游计划》。 这是一份关于日本旅行的系统性指南,目前已在少数派上线,更新字数已超 3 万,并且在持续更新中。

「日本全境漫游计划」已经在少数派上线,欢迎在这里购买:https://sspai.com/series/383

2025 年 8 月 26 日 写于台北